如果問問你「什麼是我們生命中只有一次的機遇? 」我想:「生、老、死以及親子和兄弟姊妹血緣關係」應該你會同意吧! 我們有好的父母是天賜的運氣,可以讓我們有一個好的心理基礎。但是,生命之所以有價值,就在於我們能做選擇。生命源於家庭;在生命成長過程中我們也義不容辭的要為家庭、父母或手足血緣付出。
      然而,你的付出是為了親情還是責任?相信嗎 ? 很多時候某些家庭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和睦,但其實你深入探究之後就會發現其中總有一個人一直不斷地在犧牲付出,卻常常無法獲得相對的正面回應,因此自然會感到空虛以及相應的被剝奪感;而往往問題是有很多人一直到忍無可忍瀕臨爆發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是家中照護職責所犧牲的代罪羔羊,而這情形就連家人們也對這個角色感到理所當然。
      所以今天許多的『你就應該呀!』(誰叫你是身為這個家中的長女、長子,這是你責無旁貸的。) 而這中間若你成長過程中,不是父母親而是由祖父母照顧撫養長大的話,就更容易在老一輩重男輕女的環境下長大,以致讓這感嘆更加的深及長。

「愛一個人,一定要有界限。」愛情關係如此,親情關係亦然,家人之間也必須保持「社會距離」。

      今天社會上大部分家庭父母在家中對於老大照顧好弟弟妹妹的時候都會給予稱讚,而孩子為了被稱讚,就開始更加努力照顧弟妹;當這種情況反覆發生,孩子甚至會逐漸開始擔心父母,特別家中若是身為長女的往往還會去揣摩並思考母親的立場,而問題就在於,此時母親感謝孩子的心意反而會演變成依賴孩子的傾向,一但當孩子已經不像孩子,開始背負起這些家庭照顧的生命重擔時,請一定要將『你還只是個孩子;不需要特別擔負照顧父母的重擔。』的訊息傳遞給他們。
      倘若沒有得到這樣的告知與認知,持續維持與母親之間情感上的關愛,那麼長大結婚建立自己家庭後自然還是會繼續犧牲並努力給予付出;但不論再怎麼沒有代價的犧牲、付出,只要是人都會產生期待,而如果這種期待沒有及時給予適當的補償,就會使背叛感和憎恨度大幅增加。

      現代家庭父母與子女間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尤其如果是長女與母親的關係過度緊密,就更有必要控制好彼此的關係。面對生命中的機遇與選擇,請想一想: 你為了家人或母親所做的事情,究竟是為了他們? 還是為了滿足自己? 亦或是只因為不做就不安心?


生命教育感悟文-【老年照護沒有百分百,同理瞭解彼此都自在】

      身為現代子女的我們,為了避免日後生命歲月裡懊悔莫及,請一定要趁自己雙親身體還健康時問清楚:「萬一有天需要照顧時,您們希望作為子女的我們怎麼做?」這是很重要的;與此同時,在身體、心智還健康時就要討論對彼此最好的「臨終準備事項」。此外,做為父母的本身也可以先告訴子女,假使自己有天得要人照顧時,希望兒女怎麼做。

      「不要求自己做到百分之百的照護」這樣的認知和心理準備是數週前所聽到長照體系社工師和居家照護員一致提出給家中照顧者對被照顧者提出的專業性呼籲。
      首先;比什麼都來得重要的就是:「絕不要求自己做到百分之百的照護」因為絕不可能有人能做到滿意度百分百的照護。因為就算你再怎麼貼近被照顧者的心情拚命努力,還是不可能完全懂得被照顧者真正的心情。若你執意要以百分之百為目標,如此這般神經緊繃的照顧者,其實被照顧者也會覺得有壓力。試想;當被照顧者說,我是在給你找麻煩,我還是早點死了算了,我想這樣的情景絕對是雙方都同感不願發生的。再則,在這樣的場景下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雙方都不會感到幸福。
      拚了命照顧病人的心意是很重要沒錯,但父母會比兒女先離開人世也是理所當然,那麼何不放鬆心情想一想,不管是誰,那一天總會遇到這一關,讓照顧變得辛苦過度,根本也是本末倒置;不是嗎? 如果一味地要求自己做到百分之百,將照顧目標門檻訂的太高是會把自己壓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