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寂寞取決於個人的人際關係、生活品質和健康恢復力;這和當前時下許多族群的寂寞一樣。
如果算算年齡層(民國15~45年生,西元1926~1956) 這涵蓋30世代(Thirty Generations)族群長大後就努力工作、成家立業、且生活沉默不多話、已成為明顯的心理社會特徵;這些族群若根據其心理經驗、健康、性別、財富、活動能力、家庭與交友網路及許多其他因素,正以不同的方式經歷著寂寞。
在新生活『馨窩』長者關懷據點和這些長輩互動中我發現有些長者精通熟稔網路,而其他長輩的電腦數位能力則很有限,這其中因素自然包括:健康問題、經濟能力、社會資源,或是不知道如何與線上社群間互動。
因此,我常想「老年寂寞」, 就跟在任何痛點年齡層的寂寞一樣;它是會隨著我們一生成長--成熟--成為老年人生的軌跡一樣而變化。所以就請將寂寞當作一種人生階段來理解吧;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觀察的是誰不孤單!而不是誰孤單? 所以當我們面對老年後寂寞所發展出的個案化處理方法,很重要的步驟之一應是更好地覺察到老年寂寞的多樣性;進而從中尋覓到其可愛性,繼與之「共生」,而不是和其「對抗」致產生爭戰陷入掙扎苦楚中。
圖:隨意窩